2015-01-19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安妮/台北報導
周四祭十降溫措施 借款養地恐被抽銀根 逾兩年未開發用地強制買回
毛揆周四將聽取經濟部報告「產業用地革新方案」,該方案旨在抑制工業區土地不當炒風,讓有產業投資需求的廠商,有地可蓋廠;此外,新方案將根據國家產業發展需求,建立土地儲備機制。經濟部預估,十大措施陸續上路後,年底前可成功媒合70公頃用地,未來每年還可新增200公頃的「儲備用地」。
台灣工業區土地炒風有多誇張?經濟部官員說,去年初,全台「最貴」的新北產業園區,一坪要價80萬元,近期已飆到一坪120萬元,「都不知道在貴什麼」。官員說,台灣經濟成長除了靠出口,也靠投資,產業用地不合理上漲,不僅阻礙有實際投資需求的廠商無法投資,也會妨礙台灣產業轉型。
經濟部調查發現,2011-2013年,全台產業用地,以北部上漲最多,漲了49%;中部上漲39%,台中工業區一坪喊價20萬元;南部上漲37%,大發工業區一坪喊價11萬元。
毛揆周四將拍板的十大降溫措施,近期已陸續上路者包括,提高閒置土地持有成本、將工業區土地納入奢侈稅課稅範圍、運用金融工具控管土地使用、避免工業用地流失、強化土地清查及媒合機制增設適地性用地;年後將推動產創條例修法,建立閒置土地回收機制。
推土地儲備…抑制地價飆
經濟部預估,2020年時,全台產業用地需求高達2,211公頃,經濟部盼儘速建立產業用地儲備制度,未來幾年一年「存」200公頃用地。為避免政府一邊存地,一邊帶動周邊地價上漲,經濟部將鼓勵地方政府以「合作開發」代替「土地徵收」,降低土地頻繁轉手機會。
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表示,這幾年,政府力推產業轉型,協助廠商提升附加價值,不過,對於一些有意擴大投資的企業,還是存在「覓地難」困境。產業園區開發時程較長,如能事先建立產業用地儲備制度,將可減輕企業投資時的不確定性。